过去15年里,通过对足迹和踪迹的科学研究,我们在南非开普敦南海岸识别出了350多个脊椎动物足迹化石。大多数发现于胶结沙丘中,称为风成岩,全部来自更新世,年龄约为35,000至400,000年。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磨练了我们的识别技能,并习惯于寻找和解释轨迹点——这个领域被称为考古学。然而,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遇到一些我们立即意识到的东西,它是如此新颖,以至于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都没有发现过。
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时刻发生在2019年,位于开普敦以东约200公里的德霍普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沿线。距大象足迹化石群不到两米的地方有一个直径57厘米的圆形特征,包含同心环特征。另一层暴露在该表面下方约7厘米处。它包含至少14个平行凹槽特征。在凹槽靠近环的地方,它们向环形成了轻微的弯曲。我们假设,这两项发现相互关联,并且似乎有共同的起源。
大象是最大、最重的陆地动物。它们留下又大又深、容易辨认的痕迹。我们记录了研究区域内的35个大象足迹化石,以及象鼻拖印化石的第一个证据。
大象,就像另一群巨大的陆地生物恐龙一样,可以被视为地质工程师,在它们行走的地面上产生微小的推土力。这也可能与大象拥有的一项非凡能力有关:通过产生地震波进行交流。这些是一种可以在地球表面下传播的能量形式。
我们在2019年发现的特征似乎反映了这样一种现象:一头大象引发向外扩散的波浪。经过额外调查和彻底寻找替代解释后,我们可以在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报告说,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象之间地震、地下通信的痕迹化石特征。
大象地震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文献记录了“大象地震活动”和通过次声进行的地震通信。人的听觉下限为20Hz;在此之下,低频声音被称为次声波。大象的“隆隆声”源自喉部并通过四肢传播到地面,属于次声波范围。
高振幅的次声(如果频率稍高,我们会觉得声音很大)可以比高频声音传播得更远,距离可达6公里。大象在这里有优势。较轻的生物无法通过发声产生低频声波。人们认为,长距离地震通信可以让象群在很远的距离上进行互动,而且事实证明,沙地地形可以让通信传播得最远。
一段视频显示,沙子受到声音时会振动。
继续大象与恐龙的类比,我们考虑了有关恐龙足迹的大量出版物。我们只知道来自韩国的一个示例在轨道内展示了可能的同心环,并且没有一个涉及平行凹槽。这表明大象有一些独特之处,即在轨道内产生同心环并导致相关的凹槽特征。大象的隆隆声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德胡普自然保护区的场景中,我们假设隆隆声的振动沿着大象的肢体传播,并形成同心环特征。它们让人想起将沙子撒到振动表面上时会出现的一些明显图案。同心环出现的表面当时一定位于沙丘表面下方。平行的凹槽将代表地下通讯的痕迹化石特征。我们还不确定这块遗迹化石的年龄;我们已发送样品进行测试。
岩画艺术中的传言
对于科学家来说,大象地震活动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然而,那些与大象生活过很近的人不会对动物通过振动进行交流的想法感到惊讶。事实上,敏锐的观察者有时可以感觉到(而不是听到)大象隆隆声的振动。看来这些知识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
我们团队中的岩石艺术专家已经识别并解释了岩石艺术,这表明数千年前南部非洲的土著桑人欣赏并庆祝了这一知识。大象对于桑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占有显着的地位。一些岩石艺术遗址似乎包含与声音或振动有关的大象画作。
例如,在塞德伯格的基督山遗址,艺术家画了31头大象,分成几组。他们处于现实的安排中。细细的红线围绕着每头大象;锯齿状的线条触及腹部、腹股沟、喉咙、躯干,特别是脚部。许多锯齿形线将大象与地面连接起来。最细的线条最接近大象,每一头大象都与这组线条相连。这些又与象群周围更宽的线相连,这些线以同心环的形式向外辐射并远离大象。
这被解释为桑族艺术家可能描绘的大象之间的地震通讯。桑人称之为tharan|om的摇晃和震动的感觉对于桑人治疗舞蹈(包括大象歌和大象舞)至关重要。能量线,称为n|om,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赋予力量,它使所有生物充满活力,是所有灵感能量的源泉。
我们认为,对大象地震活动的理解需要整合三个知识体系:对现存大象种群的研究、祖先知识(通常体现在岩石艺术中)和痕迹化石记录。
大象的地震通讯可能会留下痕迹化石记录,以前从未有过报道,甚至没有假设。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有潜力刺激该领域的多学科研究。这可能包括专门寻找现代大象附近沙子的地下图案。